手机版

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校企“语言体系”如何打通

发布时间: 2025-05-20 20:17:00

近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演讲引发业界关注。

王树国表示,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

当下,传统行业和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于有着约400万工科大学生的制造业大国,应如何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

高校纷设研究院

作为一种跨学科科技成果研究与转化的载体,高等研究院是我国科研人员的重要“储备地”,多个高校也在加快研究院的布局。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空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发布了“低空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计划”。该计划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核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学科群交叉优势,构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推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验证—产业孵化—标准输出”全链条发展。

更早一些的3月末,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芯片关键材料与技术集成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将主要围绕纳米科学与技术、未来芯片关键材料与微纳光电子器件集成、绿色可持续能源材料与装备、先进柔性电子器件与智能健康监测等方向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

而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下称“创新港”),可以找到20多个研究院的牌匾。

早在2019年4月8日,高端装备研究院率先在创新港揭牌成立;在接下来的半年内,理化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医学板块研究院、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相继揭牌成立。

图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金叶子/摄

以第一个揭牌的高端装备研究院为例,按照学校官网介绍,创新港高端装备研究院依托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组建成立,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10个研究所。

“创新港各研究院的设立,是王树国校长大力推动的成果,期望学校是一个开放型的校园,构建起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峰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

他举例说,国外曾有一家制造刮胡刀的企业,其研发的刀片性能卓越,当时企业内部就汇聚了20多位博士。如今,中国的企业也在加速发展,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投身于企业研发当中。当大型企业拥有庞大且专业的研究团队时,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速度极有可能会超越高校。“那么我们大学应该做什么事情?高校应该瞄准前瞻性、牵引性强的科研方向。比如我时常向学生强调,我们所选的研究课题,确保要在十年后仍不落后于时代发展。”

西安交大的数据显示,围绕理、工、医、文四大领域,创新港建立了8个共享科研平台、30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科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主动探索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创新港与227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协议,建立85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校企双方携手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500余项。

校企联合培养特色班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金东寒也曾撰文称,目前我国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学科结构性问题凸显。增加高质量理工科人才供给是支撑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还存在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比如工程教育对学生能力训练不足。许多高校受制于学科专业“条块分割”的体制性困境,尚未形成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校企特色班也成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尝试。

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华为实验班),就是该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共建的,以构建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来说,“双师引导+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杰出研究生导师担任学业导师,华为高级工程师负责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实习基地+定向培养”的实训机制,设置“双创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与华为公司共建实习基地。

创办于2019年的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人工智能(腾班),由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建,2020年作为首个特色班独立招生。腾班以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为主要依托,采用科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互补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工程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实现和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

另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企业和高校的话语体系不同,所以需要把这两套语言体系打通,比如从高校走向工业界、实验室的成果落地变成商品,校外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就能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她认为,产业界和高校要达成共识,高校教师要充分尊重产业界的创新能力,产业界也要尊重高校知识的创造,“另外我国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也是比较好的做法”。

经过本科期间的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张晓慢在研究生入学之际,顺利通过专项计划选拔,在中国宝武集团旗下的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培养。进入宝武特冶后,在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会带领她到生产现场,学习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参加航空材料领域的国际论坛和工业展会。同时,她还要通过定期返校汇报的形式,与校内导师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完成一年的在校学习后,这批2025届校企联培专项硕士毕业生正式踏入中国宝武集团。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解释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时也提到,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建设实践课程,编写精品教材,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