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0岁托育能否纾解双职工焦虑?珠海香洲区幼儿园首设乳儿班

发布时间: 2025-05-09 16:41:00

“今天宝贝情绪很好,上午下午都做了‘拉坐训练’,喝了四顿奶,食量都很正常。”下午7时,珠海市民李女士从老师手里把儿子抱入怀中。

生下二胎固然喜悦,但紧接着,“孩子咋带”这个问题让李双夫妻犯了难:工作繁忙不能耽误,老人则年事已高,请育儿嫂不但经济压力大还时常放不下心......

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如何化解?在珠海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8岁的城市里,不少年轻父母面临着同样的烦恼。

珠海香洲区首家幼儿园设立乳儿班

为满足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刚需,早在2023年珠海市便发布《珠海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政府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性托育机构,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

一排萌娃齐刷刷躺在婴儿床上,不吵不闹,神情专注,等待老师“投喂”。今年4月,珠海市香洲区嘉园幼儿园开设的乳儿班正式迎来首批4名0-1岁婴儿,成为珠海香洲区首个尝试接收周岁内婴幼儿的幼儿园。这一突破性举措,将公众目光聚焦于低龄托育服务这一长期存在需求却鲜有机构涉足的领域。

据了解,嘉园幼儿园的乳儿班并非"从零开始"。其背后是中山市博爱护幼托育园——一家由中山市博爱医院(三甲妇儿专科医院)联合打造的医育结合示范机构。该机构自2024年3月运营以来,以新生儿科学喂养体系、医护团队驻园监护、疾病预防与应急处理标准化流程为核心,获得"广东省爱心托育"等多项资质认证。

“目前,珠海的托幼机构大部分都是些开在沿街商铺的门面,无论是小朋友所处的室内外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甚至还会面临机构跑路的风险。”嘉园幼儿园园长赵晓杰告诉记者。

"乳儿班的保育员必须持有育婴师证或保育员证,每个婴幼儿都会有一份托育日记,其中包括每日排便次数、睡眠质量等多个维度。”赵晓杰表示,嘉园幼儿园乳儿班沿用了博爱护幼托育园的体系,试图在珠海复制"医疗级"托育场景。

双职工家庭育儿与工作的平衡之道

近年来,双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传统隔代照护模式又难以满足现代育儿需求,越来越多的90后父母群体倾向专业机构的科学养育理念。

在珠海居住的李女士,成为首批尝试将三个月大的儿子送入乳儿班的家长。“我还没休完产假,但自己每天带娃实在很辛苦,很需要别人帮忙替下手,但老人年事已高,所以乳儿班就成为了我的选择。”李女士表示,如今孩子还小,将孩子送来乳儿班一是想自己有时间轻松一下,二是让孩子提前适应未来入学。

在家长的角度来说,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幼儿园已是难事,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乳儿班更是难上加难。“我做过蛮多调查的,珠海有很多托育机构,但与幼儿园相比,我还是更信任幼儿园的专业程度,并且这里的场地、师资都要更好一些。”x女士说道。

除此外,李女士认为,乳儿班对于一个刚刚生育后的母亲的心理缓冲有很大作用。“如果每天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带娃,会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压力很大,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李女士告诉记者,通过将孩子送至乳儿班,自己的情绪好了很多,并且孩子更活泼开朗,作息也更规律了。

“阵痛”来袭,珠海幼儿园如何突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幼儿园的数量较2021年就减少了5000多所。“第一财经”的统计显示,这也是2008年以来全国幼儿园数量首次负增长。当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77.66万人。

对于珠海而言,近年来,受人口增长放缓、公办学位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园幼儿数量逐年减少、民办幼儿园数量减少呈现显著趋势。

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共有幼儿园40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42所,民办幼儿园262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90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48.7%,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5.9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同比增加了4.11%,进一步扩大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目前,珠海金湾区的天和幼儿园、黄绿贝幼儿园共两所公办幼儿园已经开办托试点,已于4月份正式开学。”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教育局将积极引导幼儿园利用现有场地和师资延伸办托,目前已联合有关部门协调推动“托幼一体化”工作。

对于园方而言,开设乳儿班并非易事,嘉园幼儿园正着手构建区域性婴幼儿照护培训基地,计划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共享等方式,将乳儿班积累的医育结合示范模式向行业输出。在学前教育适龄人口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聚焦0-2岁婴幼儿保育服务的转型探索以及促进经验、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或将为人口“阵痛”下幼儿园的破局之道。

记者微评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与女性职业发展需求日益增加的双重背景下,珠海香洲区首个乳儿班的设立解决了当代家庭平衡工作与育儿的深层焦虑。优质的托育服务供给,能为家庭“松绑”,也提供了再生育的信心。

这种将医疗资源引入托育领域的创新,既是对"幼有所育"国家政策的实践响应,也生动反映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进程的加速。

然而,如何在商业逻辑与育儿伦理及专业间取得平衡,仍需政策规范与市场检验的双重护航。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