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净月实验学校高三应届毕业生董昕来,听他讲述他的太姥爷、老革命军人王兴国的感人故事。这位17岁的少年,用青春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段跨越八十年的红色记忆。
王兴国来自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的山东省莒南县渊子崖村。这个小小的村落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是因为1941年12月20日这个普通的村庄面对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进攻,全村312名自卫队员和老幼妇孺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用土枪、土炮、铡刀等简陋武器浴血奋战一整天,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名。这场战斗被毛泽东赞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延安《解放日报》称渊子崖村为“中华抗日第一村”。1944年,年仅20岁的王兴国从这个英雄的村庄走出,加入东北野战军一纵二师四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董昕来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日本人侵略家乡,年轻人心里都压着一团火。有一回八路军经过他们村子,他就受到了党的感召,跟着村子里的几个伙伴儿一块儿准备去参军。他的信念就是保卫家园,打跑日本鬼子。他自己也曾跟我说过,他并非什么英雄,他只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的一个普通的士兵。”

在战争年代,王兴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同时这也造就了他身为军人不怕苦、不怕难的美好品格。董昕来说:“太姥爷一开始当的是骑兵,他们骑兵一天下来,大腿被马磨得已经坐不下,也躺不下。太姥爷爬过雪山、睡过战壕、啃过冻土豆,和他的战友一块儿付出了自己的热血,保卫了我们的家园,赢得了胜利,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昌盛。”
从部队到地方,王兴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董昕来告诉记者,太姥爷在长春市饮食机械公司制冰厂工作期间,坚持转业不转志,爱厂如爱家,争当建设新中国的奋斗者:“他就给自己军人的作风带到了工作中,他当厂长的时候就是爱厂如爱家,每到周末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他都会上工厂去走一圈,看有没有一些安全隐患,跟值班工人聊聊天、聊聊生产情况,非常的负责。”

离休后,王兴国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就像一本教科书,言传身教中影响着家里的后辈们:“他在家里起床起得很早,东西都收拾得很整洁。一到点儿就是看电视,必看国家新闻、国际新闻。教导我们说要听共产党的话,因为他们带领我们走向胜利,走向富强。所以他就总教导我们以后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也深受他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恪尽职守,就想着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家族中把这些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位00后的少年对太姥爷王兴国的革命往事如数家珍。原来,董昕来从小就在太姥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间,革命精神已深深融入这个年轻人的血脉。今年,董昕来也报考了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这个在红色家风熏陶下成长的少年,也满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咱们国家现在没有战争了,但是国家建设的这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也要坚持着太姥爷那样的战斗的精神,那种钉钉子的精神,投入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方向去。”
记者:范思聪
编辑:韩宁
责编:江莉 陈险峰
监制:王德辉 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