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颠覆!无人机拽毛竹上天!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02:00

“山上好了,飞!”8月28日上午,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许家山自然村的竹山脚下,对讲机里一声指令刚落,一架无人机“嗡”地腾空——和常见的植保无人机不同,它的“爪子”里竟“拽”着根碗口粗的毛竹,像一只灵活的大鸟掠过树梢,往山下飞。这新奇场面,让围观的村民忍不住凑上前:“这飞机还能扛毛竹?比人快多了!”

操控这架“运竹神器”的,是梁忠艳团队的飞手高贤。今年6月,她的团队承包下这片3000亩的竹林,一出手就扔了个“神器”:用无人机代替人工运毛竹,直接把运输效率提了5倍,还破解了山村“招工难”的老难题。

图为飞手替换无人机电池

无人机扛毛竹“穿林”3分钟一趟精准落地

“小心避开右侧那丛杂树!”竹山半腰,砍伐工拿着对讲机喊;山脚下,飞手高贤盯着屏幕,指尖微调操纵杆——无人机下挂的毛竹随着气流轻轻摆动,却始终没碰着旁边的竹枝。3分钟后,它稳稳降落在起飞点,“爪子”一松,毛竹“咚”地落在指定角落,守着的装卸工快步上前,解开根部活结,无人机立马掉头,又“冲”向竹山。

“别看着简单,这活儿比洒农药难多了!”高贤擦了擦汗,指着无人机解释,毛竹长两三米、重几十斤,飞行时像“拖着根长尾巴”,不仅要避开障碍物,下降时还得顺着风向调角度,“毛竹一受风就摆,要是方向不对,要么蹭坏竹身,要么晃得无人机不稳。”

为了不耽误进度,梁忠艳早做了准备:起飞点旁摆着备用电池,“电池轮流使用,歇人不歇机。”说话间,刚换完电池的无人机又“嗡”地升空,新一轮“运竹任务”启动。

图为梁忠艳通过对讲机指挥无人机操作

木材老板考无人机证12万元买“神器”破局

谁也想不到,玩得转无人机的梁忠艳已有49岁,早年是做木材生意的。“当时,看到有人考无人机驾驶员证时,我就琢磨:能不能用在农业上?”她笑称,自己是“嗅到了商机”。成为飞手后,她和她的团队利用无人机在全国各地承接无人机项目,包括运送农产品、清理黄山上病死的杉树等。

今年初,她和团队承接了这片毛竹山,并花费12万元采购了两台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在毛竹运输环节尝试以机换人,虽然无人机前期投入不小,但在人力成本的节省上效果突出。

梁忠艳表示:“大毛竹长15米左右,近百斤重。无人机运输难度较高。一架无人机的最大能载65公斤,电量降了就减载重,我们需要保证安全第一。”

梁忠艳给记者算了笔“人工账”:“以前3000亩竹林要50个人忙运输,现在10个人就够了——一个熟练工一天最多运50根,无人机2小时就能运这么多,还不用担心上山摔跤、被竹枝划伤的风险。”

图为无人机放下毛竹

村民看呆:“无人机比后生利索”

村民王师傅蹲在旁边看了半天,忍不住感慨。他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每年毛竹旺季,承包商都要挨家挨户找人,“有时候给再多钱,也没人愿意扛着几十斤的竹子爬山。”

梁忠艳也坦言,招工难曾是他承包竹林的“心头病”:“之前问过周边几个村,能上山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不敢让他们干重活。”如今无人机一上,不仅省了人工,还让砍伐工的工作轻松不少——只需在山上把毛竹绑好,剩下的运输全交给无人机。

“接下来我还想把运输范围再扩一扩。”看着穿梭在竹山间的无人机,梁忠艳眼里亮着光。这场“无人机运竹”的尝试,不仅让古老的竹山有了“科技范儿”,更给山区的毛竹产业,走出了一条“省力又高效”的新路子。

编辑:龚一鸣

#宁波头条##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