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传勇
8月26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共同申报创建的潮湿环境砂岩石窟保护与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大足揭牌。这是重庆首个以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与利用为主的市级重点科研平台,致力解决潮湿环境下砂岩石窟典型复杂病害以及保护修复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据了解,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加强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了大足石刻危岩体加固、水害治理、数字化保护利用等系列保护及科研工作,实施了大足石刻宝顶山三维测绘与数字化工程等20余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大足石刻的病害。此次实验室揭牌,将进一步增强石窟保护质效。
实验室场地总面积超3800平方米,现有10余个石质文物保护实验工作室,60余套大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包括岩石力学测试系统、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视频显微镜、气象监测系统等,并建设了大数据智能计算平台。
“实验室将以潮湿环境砂岩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聚焦石窟病害标识与评价标准、关键性修复材料与工艺研发、裂隙水害防治技术与应用、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方向,推动解决潮湿环境砂岩石窟寺典型复杂病害以及保护修复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介绍,实验室将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设立自主研究课题和开放基金课题,实现科研攻关实体化;加强与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文博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打造技术研发应用、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协同共享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建成集潮湿环境下砂岩石窟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材料与设备研发、人才培育、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试验基地。
此外,实验室将依托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三家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不断深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新的病害治理技术、材料与工艺,突破潮湿环境下石窟保护瓶颈。同时,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力加强文化旅游发展、科学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和数字展示应用等研究与服务,助力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