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的兴起,惠州有不少宝妈开始通过自媒体重新定义自我价值——在照顾家庭之余,既能分享育儿智慧,又能打造个人事业,让尿布与梦想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这个充满机遇的数字时代,正让“妈妈”这个身份绽放出更丰富的生命之花。
照顾家庭之余通过自媒体创业实现自身价值
7年生了3个孩子、过了8年手心向上的生活后,“95后”全职宝妈玲子在去年年初开始学习拍摄短视频。她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一家5口的家庭生活,同时也讲述做短视频的心路历程。“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菜都炒煳了,镜头还没拍好。”玲子说,在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中,她渐渐成长起来了,“现在不用过脑子,我都知道支架该放哪里。”
坚持了一年多,玲子在抖音平台的粉丝已经增长到1万多。目前靠着流量收益和接广告,一个月能赚到3000多元。“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我这样一拖三的全职妈妈来说,已经很知足了。”玲子说,做自媒体之后,不只多了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在带好孩子的同时,我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小事业。”
近年来,短视频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随着视频拍摄技术的轻便化和“傻瓜化”,视频生产与传播的门槛几乎为零,视频不再仅仅是专业机构生产的影像作品,而是渐渐成为人们日常表达的重要方式。
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智能算法、碎片内容与低门槛准入的特点,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
正是因为入门门槛较低,记录家庭生活片段或分享育儿经验等类型的短视频成为许多宝妈投身自媒体的首选赛道。但实际上,自媒体创业的赛道远不止这些。
全职宝妈“多啦”两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一个中高端社区团购平台,化身好物推荐官,利用朋友圈资源分享好物,赚取佣金。

多啦。 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时收益并不多,有时一天才几十元,但也给我带来莫大的鼓励。”“多啦”说,为让大家更了解产品,她在分享好物链接的同时,也坚持分享自购商品的使用心得和感受,也正是她的这份用心,得到越来越多朋友信任,收益越来越高,第一个月她就赚到近5000元,半年之后收益更是翻了好几倍。渐渐地,她身边一些朋友也慢慢被吸引加入,她便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个伙伴加入,“现在我一年收益已经能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
90后涵涵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此前曾开店创业,但几年前倒闭了。因为对自媒体感兴趣而开始自学,并给当旅游博主的朋友担任助手,边干边学。两年前,掌握了其中门道的她也成了一名旅游博主,“主要是与各地文旅部门合作,拍摄短视频宣传城市文旅资源,为当地文旅及景区引流。”

涵涵。受访者供图
但想要拍摄一段精美的文旅宣传短视频并不容易。涵涵通常需要先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和特色景点,然后写出富有吸引力的视频脚本,当地文旅局或景区满意之后才开始下一步拍摄,“虽然很辛苦,但收益还不错。”
镜头外的付出与挑战不亚于一份全职工作
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益,全职宝妈做自媒体看似两全其美,但镜头外的付出与挑战,丝毫不亚于一份全职工作的压力,甚至是一场需要极大毅力和多重能力的长期修行。
“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全职宝妈分享做自媒体的成功事迹,我很羡慕,也开通了个人账号,想试试。”二孩宝妈小余说,为此她还专门花3000余元报了培训班,学习视频拍摄剪辑技巧和直播。
小余从记录日常生活和带娃片段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育儿经验,但效果并不好,“视频发出去了,没有多少人点赞和评论,我就会陷入流量焦虑。”小余说,为了做好短视频,她把照顾两个孩子之外的时间全部用在了短视频上,“每天花几个小时研究选题、写脚本,拍摄、剪辑。”为了得到平台的流量扶持,她除了每天坚持拍摄视频外,还在平台上积极与粉丝互动,学习其他优秀视频,活跃账号,甚至每天坚持直播两个小时,但短视频账号收益并不明显,“一年下来粉丝量不到2000人。”
这让小余深深感到付出和获得严重不成正比,最终她放弃了短视频领域的创业,转而成为一名不用坐班的日用品销售员。
和小余不同,燕妮在感受到自媒体创业的艰辛之后,依然选择坚持下去。
去年10月,燕妮在照顾三个孩子之余,和朋友搭档开始制作分享传统文化的短视频。
“有时候一个镜头,需要拍五六次甚至十几次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燕妮说,起初,用心拍摄的视频,并没有得到多少粉丝点赞或者关注,这也让她多少有些沮丧,好在有朋友的鼓励,两个人一起努力,半年时间,粉丝从0涨到目前近5000人。

燕妮(右)和朋友。 受访者供图
有了一定的粉丝后,燕妮开始直播,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刚开始直播时,她不了解平台规则,直播时遭到过警告,甚至被短暂封禁,这也让她有些焦虑。但她很快调整状态,学习相关规则,每晚坚持直播几小时。她的坚持和努力也得到一些粉丝的支持,目前直播间累计收到粉丝打赏好几千元。
“做自媒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燕妮说,自媒体是一个需要不断输出、不断学习的过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要降低预期,允许自己试错,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
涵涵在做了一段时间的旅游博主后,也深感身心疲惫,“经常要在多个城市奔波,工作强度太大了,无法兼顾家庭。”这让她萌生了转型的想法。
“在短视频创业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年轻人,他们都渴望有更多的创业成长平台。”涵涵说,经过考量,去年她和搭档创办了一个青年社群,专注新媒体、轻资产、互联网等创业领域,邀请行业大咖定期举办线下交流分享会,为创业青年衔接服务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目前社群会员已超过千人,组织开展近百场线下沙龙,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平台的粉丝总量超过30万人,接下来她们还计划在打造创始人IP领域发力。
在涵涵看来,个人要想在自媒体领域闯出一片天,单靠粉丝数量远远不够,还需要精准的赛道定位、清晰的变现路径,以及日复一日的坚持。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