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李保存
在我无法准确地弄清楚在画面中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感的时候,有幸得到了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指导和教益。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担任编撰新疆中学美术教材执笔编委期间,因在教材中需编入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作范图,需征求作者本人是否同意刊载,便把出版社的要求与函件寄给了吴冠中先生。老人家收到后立即回信:“我同意在新疆美术教科书中刊用我的作品。你要的那幅《玉龙山下丽江城》我没有找到,找到了另一幅作品连同画册一并寄给你,此画册是新印刷得很清晰,选用哪幅作品由你们决定。”作为大艺术家对待我们的工作是这样热心与支持,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与先生相识。

吴冠中《玉龙山下古丽江》

吴冠中《玉龙山下古丽江》

吴冠中 《玉龙山下古丽江》 87.7×69.6cm 1978年作
长期以来,我求知欲望强烈,经常因作画废寝忘食。购买了大量有关绘画方面的书籍,如《话语拾零》《德拉克罗瓦论美术与美术家》《美术史论》《水彩画技法》等等。读书时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把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写了八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我曾在大学进修过油画,画水彩画完全是靠自学。我不满足于已有知识结构,抓住一切机会向名家请教,便把写生与创作的水彩画作品拍成大幅照片寄给了吴冠中先生。2002年11月8日老人家给我回了电话:“你的水彩画画得很好!已经有了你自己的特点,但在水的运用上还要多加思考,色彩还可以再夸张些。画面上干与湿的关系是辩证关系,要画出自己心中的色彩感觉,那幅《荷塘夏日》就很不错,就这样坚持下去会更好。”
2008年5月,我去北京方庄芳古园拜访先生。他对我说:“画风景画,画得好也会有思想感染力,外出写生,不必去照搬自然,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情感。要带着感情去画,画出来的作品就能感染人。”
我问到如何科学地去处理画面?
他讲道:“对画面处理要用心,要精心,要做到完整与统一。作画力求让观者称赞,专家点头。例如我画那幅《阿尔泰山村》时,山区环境很冷,眼前的山体全布满了杂乱的植被,虽然眼前也多有土房屋建筑,但感到是阴冷潮湿杂乱无序。为了使画面给人以亲切感,我把整个画面处理成橘黄的暖色调,改变山体的墨绿色,加上蓝天白云,就使画面产生出温馨与祥和的美感。”“你要认真地多向大师学习,特别是塞尚、莫奈与凡·高。欣赏他们的作品应该像读文章那样仔细地品阅,要了解他们的每幅作品是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写生和创作的,作品在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不单是了解画面中的色彩、色调和构图,更需要的是体会作者作画时的情绪及他们在表达何种情感与理念。”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讲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吴先生强调:“有人讲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但我认为一切艺术是都趋向于诗。诗包涵了音乐的境界与文学的内涵。绘画本身就有诗性的内涵。”“你的画要逐步往诗上靠,画出诗意。”在吴冠中先生的启迪下,我在创作中就逐步做到了借物抒怀、融情于物。这原本属于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画的表现特色,但我把追求诗情画意作为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极力地使作品从具象发展到意象乃至融入了抽象的因素。把创作的作品表现得不是自然界的抄件,而看作是画家的幻想产品,画出来的作品要比实际看到的物象要生动得多。我在创作中充分调动绘画语言,正像新疆艺术学院李开荣教授评论的那样:“借助物象抒情,运用色彩抒情,经营意境抒情,形式构成抒情,努力做一个视觉‘抒情诗’的营造者与吟诵者。”例如在新疆,不少画家采用粗犷刚猛的手法去表现西部大山大水的壮美。而我则是去体现西部风景中精髓的另一个侧面——粗大中的细小,刚烈中的温柔,壮美中的秀丽。如大漠中的绿洲小村,深山中生意盎然的牧场,金秋中灿烂的白桦林,戈壁上踯躅的野驼等等。从多姿多彩的景观上采撷西部亮丽的羽毛。
著名作家诗人孤岛先生在文章中说:“李保存的水彩画不仅借鉴油画的立体厚重感、印象派的抽象性,还借鉴了中国画水墨的变幻多彩、泼墨和留白,客观地表现了新疆大地的美丽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韵味。还表现了画家心中丰富的真善美、古典美和现代美。”“李保存快乐地游弋于水彩、国画、油画等中西多画种之间,并且能够取长补短,并尝试着互相融会贯通,是很有胆量并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回忆吴冠中先生的教诲,终身受益。他那种为人治艺、纯粹坦诚为艺术执着并彻底奉献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