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壶关县“玉米+党参”套种开辟粮药双赢路

发布时间: 2025-09-09 18:19:00

走进壶关县龙泉镇小山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立体画卷”——阳光慷慨地铺洒在玉米党参套种示范试验田。两米多高的玉米舒展着绿叶,身下的党参借着间隙疯长,碧叶层层叠叠,把土地遮得严实,像一场无声的协奏——玉米负责向上承接阳光,党参用心向下扎根。在这看似“拥挤”的空间里,玉米与党参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共享阳光雨露,却互不干扰。

“为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效益,我们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党参与本地主粮作物的和谐共生之道,采用玉米与党参创新套种。在相邻的试验田中,玉米生长前期可为喜阴的党参幼苗提供天然遮阴,后期党参又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养分资源。”谈起玉米套种,田园甄选(山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劭妮激动地说道,“这种创新套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又通过作物间生态互补减少遮阳设施投入,实现粮药双丰收与资源高效利用。”

顺着牛经理手指的方向,记者清晰地看到了传统玉米地和套种试验田玉米的长势区别。传统玉米地长势矮小,而党参玉米套种试验田的玉米植株高大粗壮。放眼望去,玉米植株叶片肥厚浓绿,茎秆粗壮有力,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牛劭妮道出了其中的玄机,科学套种模式和“小蚯蚓党参专用肥”的双重加持能让一地双收、稳粮增药。这种反差的背后是套种模式对土地空间与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作物互利共生,而专用肥精准配比的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为玉米生长持续供能。

党参作为壶关县中药材种植的主打药材,对生长环境颇为挑剔。这对于一个缺水县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面对困境,壶关县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创新种植技术,让党参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店上镇店上村党参幸福农法种植基地采用幸福农法模式,以中医中药、量子纳米、天然植物提取物为核心技术代替农药化肥,利用生态平衡和中药祛除原理来防治病虫害,修复土壤以形成良田,再加上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获得增产、增收,提质与优化种植环境,形成新时代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新模式,做到了六个零种植技术新体系。

谈起种植党参的经历,牛劭妮打开了话匣子,“咱壶关缺水,尤其是今年,十分干旱,拉水浇地对人力、财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消耗,成本太高。保障党参的成活率,才能维系整个产业链稳定。”建造水肥一体化蓄水池成了牛劭妮的“心头事”。今年6月底,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精准护航下,最先种植的区域,成活率达到98%。看着一株株充满希望的幼苗,牛劭妮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了智能管理,我们把园区分成了32块地。比如说22号地块缺水了,我们在机器上就可以对22号地单独灌溉,即使管理员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灌溉。”植保部经理原玲英在手机上熟练地向记者演示操作流程。

与此同时,壶关县还加大了对道地药材种植销售的政策扶持,通过县级与国药集团、振东集团、太行药业等知名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积极派驻技术人员下乡指导,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全县药材茁壮成长,并且实现销售无忧。

随着党参的产业发展,如今近两百亩的套种试验田已成为吸纳周边劳动力的“蓄水池”,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里上班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一个月还能挣三千多块钱,我挺满意。”龙泉镇小山南村农户王岩红高兴地说。

如今,这一株株深藏山野的“药中瑰宝”,正依托现代化产业模式,成为壶关县乡村振兴的金“药”匙。

来源:壶关融媒

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