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匠心铸就卓越 毫厘成就重器 ——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栗生锐

发布时间: 2025-05-02 07:14:00

个人档案

栗生锐,男,满族,197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主要荣誉

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首批辽宁工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全国冠军、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裁判员、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等数十项殊荣。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栗生锐深耕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一线24载。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毫厘处见真功夫,在奉献中显真情,为铸就“国之重器”的辉煌默默书写着大国工匠的执着。

精益求精:技术攻关勇攀科技高峰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对零件加工质量要求非常高。机匣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承载部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栗生锐作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工人队伍的领军人物,瞄准航空发动机机匣典型零件变形和质量控制难题,汲取老一辈经验传承,着眼前沿加工技术,摸索技术发展规律,注重基础数据分析,经过不断打磨,总结出薄壁零件自适应加工、机匣制造防错、机床精度自适应补偿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栗生锐利用编程语言将“在线测量技术”“主轴功率监控技术”“智能补偿技术”等主要技术融合在数控加工的无人干预项目中,在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加工质量,为实现机匣柔性制造技术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32项产品、49道工序的统计,运用“无人干预加工方法”平均提高加工效率25%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100%,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50余万元。

向新而行:大胆创新实现“中国智造”

航空发动机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技术已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当前航空发动机产品生产模式数字化转型升级重要阶段,栗生锐毅然扛起机匣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担,带领团队成员以复杂难加工的薄壁对开机匣为研究载体,聚焦数字化生产线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在大型加工中心试验中反复探索,开发在线测量、自适应加工、过程控制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典型薄壁对开机匣产品的自动化加工,产品一致性、互换性、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栗生锐在一系列重点产品科研生产项目中先后完成技术攻关100余项,技术革新150余项,解决弱刚性难加工材料变形控制、典型零件自动化加工等60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总结绝招绝技80多项,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的第一线有效保障产品任务的顺利完成。

匠心传承:薪火相传培育技术英才

栗生锐以培育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编著书籍,录制微课,打造精品课程,编审教育部数字教材。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传播工匠技艺、履行社会责任。他编著了《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巧解析》,录制了《数控加工中的防错金丹》《无人干预加工》微课,形成了《单机自动化及数字化生产线建设》等多项精品课程。他还编审教育部数字教材《智能数控系统应用技术》,为专业教育注入新活力。

他以国家级“栗生锐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中国航发“铸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为平台,承接各级技能竞赛,开发校企合作项目,面向行业和社会向数控加工高技能人才授课2000多人次。栗生锐坚持言传身教,带出徒弟30多名,针对省市、国家、国际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开展多次培训,助力15名选手获得各级大赛前6名,其中一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多人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

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栗生锐心系国家,勇担责任,多项议案建议得到采纳。2020年5月25日,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栗生锐代表航发人发出了:“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干多大的事业”“高超的技艺都是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的铮铮誓言,表达了航发人殷殷报国之情。正是无数个像栗生锐这样的航发人,用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忘我劳动,挺起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脊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刘东/文 王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