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直到5月份,北京科技大学2025届毕业生刘艺(化名)的工作去向仍没有着落。
就在她考虑是否要降低期望接受一份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时,北京科技大学发布了科研助理岗位的招聘信息,辅导员也主动找到她,根据她在英语笔译方向的专业优势,建议她报考。
复习、备考、面试……几番等待后,刘艺终于在拟聘用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作为校国际处海境外专家办公室科研助理,刘艺将承担公文翻译校对工作,并协助完成教师国际交流事务。
“从去年9月份起,我全身心投入公务员考试,错过了很多校招机会。考公失利后才开始转向求职市场,却发现许多优质企业的校招早已结束,剩下的岗位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竞争异常激烈。”刘艺说,“是学校的科研助理岗位给了我机会!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一定会好好珍惜。”
对此,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吕朝伟表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陷入‘单一目标’思维,比如只盯着公务员或某类企业。但实际上,职业选择可以更灵活,科研助理、短期项目制工作、实习转正等都是可行的过渡方案。”
记者了解到,科研助理岗位主要面向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一年的科研辅助工作机会,并给予基本薪资和社保待遇。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作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抓手,结合校内各类科研项目与重点实验室建设需求,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从岗位设置、经费保障到职业发展规划,出台全方位支持政策,全力搭建就业新通道。
吕朝伟表示,设立科研助理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人事处和各科研单位积极挖掘用人需求,设立岗位;就业中心和各学院负责点对点动员合适的学生参与。“学校专门举办了政策说明会,详细解读科研助理岗位政策与优势;同时,利用校内平台广泛宣传,深入各二级单位动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全面推动工作开展。”
尽管是暑期,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仍开通了岗位招聘审批“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政策答疑、入职指导等“一对一”服务,确保学生“应聘有支持、入职有保障”,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学生就业实效。
(本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