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淬炼匠心 以技逐梦

发布时间: 2025-05-13 18:31:00

原标题:淬炼匠心 以技逐梦(主题)

——从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看石家庄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之路(副题)

石家庄日报记者 王静

17名选手参加了16个项目的角逐,获得4枚金牌,占全市金牌总数的1/4,同时获得1枚银牌、2枚铜牌、6个优胜奖——石家庄技师学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位居全市40多家参赛单位榜首;7名选手参加7个项目比拼,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河北经济管理学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日前结束的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石家庄共选派出8所技工院校出战,参与了51个竞赛项目的角逐,最终获得36枚奖牌,其中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9枚、优胜奖13枚,占据了全市获奖总数的“半壁江山”!

技工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之一。这些金牌选手是如何培养的?如何适应产业新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日前,记者来到石家庄技师学院、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探寻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密码。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融入“实战元素”

牛梓硕是石家庄技师学院高级数控2124班学生。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在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不惧强手,一举夺得工业设计技术项目的金牌。谈起自己的学习之路,牛梓硕说:“是每学期连续8周的数控实训车间的实习和学院‘工学一体化’课程让我受益最大。”

走进石家庄技师学院的实训楼,如同走进了一个个企业大车间:数辆不同品牌型号的轿车可供学生们做故障检测,一排排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可供学生直接进行零件加工,还有车床控制电路的配盘练习、电焊和钳工的基本训练……牛梓硕的指导老师李洋说:“企业车间里什么样,我们的实训教室就什么样;企业实际的工作就是学生们正在实际操作的内容。”

同时,石家庄技师学院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院工学一体化讨论室里,展示区、讨论区、资讯区、储物区等区域划分分明。李洋老师介绍:“在这里,我们老师就像一名车间主任,向学生们下达生产任务。学生们分成多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老师交代的生产任务并进行展示。这种将企业典型工作生产任务转换为学校教学任务的模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也架起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阶梯。”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体现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流程。

据了解,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每年5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会派骨干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在掌握岗位需求的同时了解实际工作流程,结合国家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后,邀请企业专业人事审核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刘璐老师是这次比赛物流与货运代理项目金牌获得者吴昊展同学的指导老师。“就拿我们专业来说,我们邀请了中外运、深圳怡亚通等知名物流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企业的案例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每年的教材也会随着行业发展逐年修订。”刘璐老师说。

“我们在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同时,每个专业都聘请了十位企业特聘导师参与学校教学。”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物流系主任孙明贺说。据介绍,企业特聘导师不仅参与教材修订,也会在授课环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展示项目从企业的角度给予评价。“行业发展很快,企业特聘教师的参与指导,可以让我们尽快掌握企业的实际需要。”孙明贺说。

技工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实操技能教育,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为了适应比赛乃至今后生产需要,石家庄技师学院将每学期16周课程分为8周理论学习、8周实训车间动手操作,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则将50%的授课时间确定为实训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老师通过在企业岗位实习,让技工教育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牛梓硕的另一位指导老师孙晓哲坦言:“实训课程的增多让教学更接地气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这些孩子一到实训车间就兴奋,学习兴趣提升了,追着老师要任务。”

课堂教育瞄准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技工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迭代,石家庄技师学院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也随之而动。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维修、焊接机器人等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切实增强了学院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3D打印教室内展示着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曾亮相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作品寒山寺。“这个作品从设计到完成历时一年多,全部都是卯榫结构。”董公佐老师介绍:“增材制造是属于新兴产业,在文创、古建筑修复、铸造等领域应用广泛。”据介绍,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积极对接广州、杭州的企业,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在日积月累的培训中提升技能水平。在这次大赛中,机械系三年级学生白若森获得增材制造项目的铜牌,也是这个项目参赛选手中唯一一名中职学生。

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石家庄技师学院的学科建设紧跟着主导产业“走”、专业设置围着社会需求“转”,在匹配产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石家庄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宋志宏说:“近年来,我们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以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等传统优势专业为依托,以3D打印技术为突破口,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引导培育出一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精准对接产业、企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已经成为技工院校的共识。

据了解,近年来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围绕产业发展建立了智能制造专业群,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物联网应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专业。“我们在2020年开设了物联网专业、2021年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原则就是迎合河北、石家庄的产业发展方向。”河北经济管理学校信息工程系主任张晖说。

石家庄技师学院董公佐老师是这次大赛的裁判员。他认为:“多项职业技能大赛都是及时对接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岗位需求,这也引导着我们要将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实训模块,将赛题融入课程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前沿性。”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张晖老师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金牌:“作为技工院校教师,首先自己懂技术、要精通才能更好教学。比赛往往是从企业的角度浓缩成行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我通过参赛知道哪些是最前沿的技术、哪些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这些都掌握了,我们的课程才不会落伍于行业。”

让更多有志青年成为能工巧匠

在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同时,技工教育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为实体经济输出大量优质劳动力。

年仅16岁的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学生张路悦是这次比赛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这次获奖对我在今后的路上继续前行是一份小小的动力。”张路悦的指导老师雷晨认为:“我们的技工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出大赛的金牌选手,也要让每一名学生毕业时都学有所长,凭着掌握的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据雷晨老师介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大赛主要技能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大赛和教学目标的统一。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邀请企业特聘导师深入剖析行业技术要点,将企业项目案例搬入课堂,展示实际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校内教师则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们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孙明贺老师说:“技工教育必须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能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和改革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石家庄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郭要军老师是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在这次比赛中荣获了一枚工业视觉系统运维赛项金牌。为了充分发挥郭要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郭老师每周末邀请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齐名前来为教师和学生授课,将技工教育需要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我们的学生看似起点低,但可塑性强。”郭要军老师说:“我们始终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我们学院尽全力在软硬件上提供条件,拥有先进的实训基地,设备与企业生产一线同步,确保‘学即能用’。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据了解,学院在学生毕业前夕会积极推荐实习岗位,让他们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石家庄技师学院光电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刘景凯在这次大赛中与指导老师谷紫微各获得一枚金牌。“在学校的一年多,我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获得老师们强化训练指导。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刘景凯说。谷紫微老师介绍,这枚金牌也打通了刘景凯继续求学之路。

对于学生来说,参赛是提升技能、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对老师而言,通过赛事可以紧跟市场需要,将竞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进一步优化实训方案,更好促进供需匹配,让更多的孩子成才;对于学校而言,赛事成为检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石家庄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宋志宏表示:“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人才需求,着力培养一批批能工巧匠从石家庄技师学院走出来,逐梦出彩人生,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孙敏表示:“培养更多知行合一、德技双优的技能人才,为提升就业质量、推动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来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