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城事记忆|探访“丈八石佛”

发布时间: 2025-05-07 19:43:00

□梁小卫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在渑池县坡头乡的深山里有个佛爷沟,佛爷沟里有个北魏时期的石佛寺,石佛寺的石窟里有个“丈八石佛”。

立夏时节,阳光温热,万物并秀,绿意盎然。决定驱车前往佛爷沟一探究竟。

我在手机百度地图里输入“渑池坡头丈八石佛”,聪明的导航竟然找不到这个地方。无奈之下,只能电话咨询老家就在这附近的朋友了。经过一番梳理、比对,最终选择从黄河丹霞风景区的神仙峡进入开展探访。

从渑池县城出发,沿省道312向西前行,在坡头乡观吊村向北,经县道008下五里坡,就到达黄河丹霞风景区停车场,看看里程表大约行驶了20公里。

沿神仙峡一路向西,峡谷里双峰对峙、蔚然深秀、空气清新,河沟里清溪潺澈、鱼虾浅翔、鸟语花香。步行约4公里,峰回路转,一处高大的青灰色“石牌坊”突兀地站在南面的山脚下,“黄河石窟”四个竖版行楷红色醒目大字于檐顶之上,让我突然联想到了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的“南天门”。

“石牌坊”下一条灌木丛生的上山小路崎岖蜿蜒,想必前方不远就应该能看到“丈八石佛”了。时值正午时分,抬头远望,群山碧翠,壁立千仞,草木葳蕤,蝉噪林逸。一阵山风吹过,竟略有凉意。沿着山路前行约半个小时,转过一个山坡,眼前一亮,石佛寺“丈八石佛”从天而降赫然在目。

大佛石窟坐西面东,背靠红砂岩崖壁,佛身高约6米(相当于市制丈八),神势肃穆,安详宁静。大佛左手抬起垂直向下,掌心向外,指端自然下垂;右手臂上举于胸前,掌心朝外,手指自然舒展向上。这在佛法中叫作“施愿印”与“施无畏印”,表示能够解除众生苦难,满足众生愿望。经千年风雨侵蚀,大佛的面部和左手已经严重风化。

据当地村民讲,石佛寺石窟现存窟龛4个,其中3个在山涧西侧,1个在山涧东侧。在大佛北侧有一小石窟,深、宽各约2米,高约1.8米,窟内石壁及顶部有大大小小浮雕佛像150余尊,雕工精美,劲健质朴,栩栩如生。或因人为破坏,或是风化,目前大多数已残缺不全,但古意盎然,笔意犹在,很是震撼。

在大佛石壁的左上方还有一个石窟,距地面约5米高,挂有一铁梯子可攀爬上去,窟内无造像及浮雕壁画。石窟壁上有石孔排列有序,据当地村民讲,这些石孔是当年刻凿石窟时插木楔所用,后木楔腐朽,便留下了这些石孔。此石窟应为僧侣禅修之处,对面山崖上的石窟为僧侣们躲避战乱的避难所。2006年6月,该石佛寺石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嘉庆版《渑池县志》记载:石佛寺建自唐,一名丈八佛寺,佛殿三间,中就石崔镌成佛像,高丈八,像侧刻大中二年立。左有石洞,深八尺,宽八尺,石佛22尊,小佛像无数。坐西向东佛堂一间,堂前石桥一座,另有关帝、菩萨殿各一间、天王殿一间,左半崖石窑一孔,有成化二年、嘉靖癸丑年重修碑各一通。

石窟刻凿的准确年代,史书并无记载。据当地村民讲,佛爷沟内有凿于北齐年间的丈八石佛和大小佛像几百尊,在坍塌的石佛寺中现存明清时期石碑7通,最早是明万历年间的《重修石佛寺碑记》。1985年,经过专家考证,认定这些佛像为北齐时期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集古代雕塑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大成之作,创造了灿烂的石窟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文物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明代理学家张信民《游丈八佛寺》诗云:“匹马度春城,禅林订旧盟。和风扑面软,细雨点衣轻。野鸟峰前语,晨钟殿后声。莫嫌石凳逈,圆觉一时倾。”站在大佛石窟下,不禁遥想,那个400多年前的五月,石佛寺一定是一座佛教名刹,寺庙恢宏、晨钟暮鼓、香火缭绕、善男信女、香客如流。

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时光流转,眼前的大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威严壮观。漫长的岁月带走了石窟里大佛慧丽的容颜,面对着这座千年残窟,我们只能想象过往吗?

岁月悠悠,这些静候千年的石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文明。愿这些石窟能够被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让古城渑池更多的历史文物“活在当下”、传得久远。